2010-03-17

大唐的日本留學生

現代國際交流頻繁,許多人都有出國留學,或認識來台留學的外國朋友的經驗,
也有許多人因此而交到了很好的知交,每當一方要歸國,總是依依難捨,
唐朝的李白、王維、儲光羲等也有這個經驗。


日本自西元600年第一次派使節至當時的隋朝學習中華文化、進行朝貢貿易,
到唐代時仍延續這個慣例,前後兩百多年派了十餘次遣唐使團來中國。


(遣唐使在各時期的入唐路線,引用自維基百科)

遣唐使團內除了大使外,尚有許多的留學生、僧侶跟隨來唐。
在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年),19歲的阿倍仲麻呂跟隨第九次遣唐使來到中國,
隔年遣唐使回國,阿倍仲麻呂則留了下來,阿倍仲麻呂聰穎好學,通曉漢語,
以異國遊子特許入於太學,後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深受玄宗重用,
被任命為祕書監,賜名晁衡(又名朝衡),常在御前侍奉。

晁衡在中國一待就是36年,其間儲光羲、趙驊、李白、王維等出入朝廷,
也和晁衡結為了知交。
儲光羲曾贈詩"洛中貽朝校書衡"讚美晁衡的品貌才學。


萬國朝天中 東隅道最長 吾生美無度 高駕仕春坊
出入蓬山裏 逍遙伊水傍 伯鸞遊太學 中夜一相望
落日懸高殿 秋風入洞房 屢言相去遠 不覺生朝光


而最初的"萬國朝天中 東隅道最長",
也說明了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來華的由來已久。
有人懷疑這是一首祝賀晁衡新婚的詩,因為裡頭提到"落日懸高殿 秋風入洞房",
晁衡有沒有在中國成家,史料並無記載,
但之後王維送他東歸的"送祕書晁監還日本國"詩序中亦有說到晁衡,
"名成太學,官至客卿。必齊之姜,不歸娶於高國",
所以後人以這兩首詩,結合日本"續日本紀"的記載,推斷他曾在唐結婚。


(日本人畫的晁衡畫像...)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第十次遣唐使來華,翌年返日,
此時已來中國17年的晁衡十分想念家鄉,向玄宗請求和使團一起返日,
但玄宗厚愛其才,強挽留之,晁衡雖然"見學侶之東歸,不無思親羈旅之情",
但還是只好留下,並寫詩說明自己的矛盾與痛苦。

慕義名空在
輸忠孝不全
報恩無有日
歸國定何年



讀了這首詩實在覺得晁衡很可憐呀,都離家十七年了還不能回家,
真的是"報恩無有日,歸國定何年"呀。
不過當時的交通還不發達,遣唐使來華常遭海難,
(他本來要跟隨回去的第十次使節團就遭遇船難了...
 其中有一船只有4人回到日本,一船整船遇風未歸...)

當時晁衡的使團來華,據說也是從日本坐了半年的船才到中國,所以晁衡要是一回去,
應該就真的不可能再回中國了吧。

晁衡就這樣在中國留了下來,官職不斷升遷


直到752年,日本又派第十一次遣唐使來華。
在753年使團將回國之際,他又一次向玄宗請求同歸,此時晁衡已在中國36年了,
玄宗終於同意,命他以大唐使節的名義回訪日本。
並親自寫有"送日本使"一詩:

日下非殊俗 天中嘉今朝 念余懷義遠 矜爾思途遙
漲海寬秋月 歸帆駛夕飆 因驚彼君子 王化遠昭昭



許多好友也紛紛來向晁衡告別贈詩,例如王維很有名的"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積水不可極 安知滄海東 九州何處遠 萬里若乘空
向國唯看日 歸帆但信風 鰲身映天黑 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 主人孤島中 別離方異域 音信若為通


在十幾年前網路還不發達的時候,跟外國友人聯絡都不是那麼方便了,
更何況是1500年前的時候呢?
對當時覺得唐國就是"天下"的唐朝人而言,
實在很難想像遙遠海外的日本有多麼遙遠吧,所以才會說"積水不可極 安知滄海東",
而那句"別離方異域 音信若為通"可是可以看出他對晁衡友誼的深摯,
多麼希望能夠再聯絡呀!


此時的晁衡則寫了一首"銜命使本國" (一作"銜命還國作")
(這個命題本身就十分有趣...世界上大概很少人是從故鄉到了異國,
 再作為異國的大使"回訪"故國的吧。也可見玄宗對晁衡的重用之深。)


銜命將辭國 非才忝侍臣
天中戀明主 海外憶慈親
伏奏違金闕 騑驂去玉津
蓬萊鄉路遠 若木故園鄰
西望懷恩日 東歸感義辰
平生一寶劍 留贈結交人



乍看之下真的完全看不出這首寫得極好的漢詩是一個日本人寫的,
"天中戀明主 海外憶慈親"寫他三十六年來的矛盾,
"蓬萊鄉路遠 若木故園鄰 西望懷恩日 東歸感義辰"
雖然歸鄉路遠,但他腦中已經開始想著故鄉的情景了,
也很感謝玄宗,終於肯讓他回家了。
而末段的"平生一寶劍 留贈結交人"更是令人莞爾,實在好有李白、王維的風格呀!
難怪他們會變成好朋友!


終於可以回家,晁衡的思鄉情緒也越來越濃,
於是在江蘇鎮江等待開船時,寫了一首"望月望鄉"的和歌,
天の原 ふりさけ見れば 春日なる 三笠の山に 出でし月かも


中譯(一說晁衡自己譯的)

翹首望東天
神馳奈良邊
三笠山頂上
想又皎月圓



(鎮江的望月望鄉碑)

(日本人所繪的阿倍仲麻呂望月望相圖)

但是這次返國,船隊又遭遇了船難,遣唐使團不知生死,
消息傳回,李白很哀痛地作了一首"哭晁卿衡",傳唱千古。


日本晁卿辭帝都
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沈碧海
白雲愁色滿蒼梧



一開始就點名"日本晁卿",怕人家不記得他似的,
但說到他的噩耗又隱晦地說"明月不歸沈碧海",寫得極美,也極令人不捨...。
將晁衡比作高潔的明月,他的死則讓白雲都染上了愁色,籠罩著海上的蒼梧山。
(又,史記載舜"崩于蒼梧之野",不知道這裡有沒有一點將晁衡比作聖人,
 言他的死去如聖人之崩的意味。)


但其實晁衡未死,而是漂流到了安南,在755年又輾轉回到了長安,
玄宗和他的知交故友都十分為他高興。但此時恰逢安史之亂,局勢十分危險,
至晁衡去世之前,也再沒有成功來華的遣唐使,
晁衡於是繼續留在唐朝為官,歷經玄宗、肅宗、代宗三朝,
770年卒於長安,終生沒有再回故國,享年七十三歲。


西元1979年,西安市為了紀念阿倍仲麻呂來唐1200週年,
在興慶公園建造了晁衡紀念碑和紀念堂,興慶宮是當年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住所,
選擇這裡建造紀念碑,也說明了唐玄宗對他的厚愛,
及玄宗可說是影響了他一生命運的人。


(西安興慶公園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阿倍仲麻呂的留學唐國,和當時的許多文人交好,
為中日的交流及友誼寫下了極為重要的一頁,
雖然日本早在西元600年時就開始派使節至中國,
但都是一些官方往來,直到阿倍仲麻呂,
讓我們看見了人民對人民之間的友誼與交流,
看著他們的真摯情感,就像我們今日與外國友人交流一樣,
很親切,也很令人感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